踏入江蘇淮鹽文化博物館,空氣中便浸潤著一股獨特而溫潤的咸意。它不刺鼻,卻綿密地滲入每一次呼吸,如時光浸潤過的記憶,沉靜而厚重。那不是海風帶來的腥咸,而是源自大地深處、被歲月與汗水層層浸透的底蘊之氣。我知道,我已走進淮鹽千年敘事的開端。
館中陳列著古代制鹽器具、明清鹽商的泛黃票據、晶瑩的海鹽結晶標本……它們靜默如史頁,連綴成淮鹽兩千余年的產業長卷。近距離觀摩“淋鹵煎鹽”等傳統技藝,仿佛能聽見灶火噼啪、看見鹽工在熱氣蒸騰中勞作的身影。而更觸動我的,是鹽工們用生命書寫的歷史——那段在抗戰烽火中熠熠生輝的壯烈篇章。
那些發黃的檔案、斑駁的器具與珍貴的老照片,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:鹽工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,卻在民族危亡之際,以堅守與抗爭,壘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。
他們的故事,猶如鹽田中結晶的鹽粒,看似尋常,卻是生活不可缺的滋味;他們的精神,仿佛自海水中煉出的鹽晶,歷經熬煉,反而愈發純粹、堅定。
如今,當我們安享生活的咸淡之味,漫步于和平年代的鹽田之畔,不應忘記,曾經有這樣一群人,在民族最艱難的時刻,以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這片“白色的疆土”。他們的抗戰,不僅是物質的保衛,更是尊嚴、智慧與堅韌的彰顯——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上,留下了獨特而閃光的一頁。
這段歷史應當被銘記,這些無名的英雄值得被歌頌。他們用生命印證:即便是最平凡的勞動者,也可以成為撐起民族命運的基石。
劉雅楠